【新華社】
清晨,77歲的陶富海已開始在家裏接待客人。他坐在院中竹椅上和朋友品茶,四週簡約大氣的明代建築,院門口翠綠的棗樹、花椒樹,如同穿越時空到了中國明代。
這個小院確實不普通,它建於明萬曆二十一年,是目前丁村民宅資格最老的一座。像這樣「地道」的明清民宅,丁村共有40座。
其中,明代民宅院落以單體四合院為主,而進入清代,二進四合院增多,再加上門徑設置的靈活,就如同進入了迷宮。明代民居建築除了必要的雕刻外,基本全部為灰白藍黃為基調的彩繪,而清代建築的裝修則融入了精美的木雕,顯得華麗細膩。
丁村,位於山西臨汾市襄汾縣,東依塔山,西傍汾水,是「金襄陵、銀太平」的膏腴之區。早在1954年,因附近一帶豐富的舊石器時代文化和丁村人化石的發現而蜚聲中外。
村裏的老百姓說,沒有「老陶」,就沒有丁村的現在。
「文革」期間,接手襄汾文物工作的陶富海不顧夏天的炎熱,半年間騎上自行車在土路上,摸清了全縣的文物情況,並向縣革委會反映了當時文物遭受破壞的情況,隨後襄汾縣革委會發佈了山西省唯一的《關於保護文物的公告》。
陶富海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初,他住的這四合院屬於3戶人家,南房主人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在家,西房主人家中無子女,而東房家兒女要結婚打算拆掉擴建新房。
「我聽說這事後,趕緊向省裏請示,當時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和文化局打算買下來,於是就由我定價、簽合同,13300元買了這個宅子,在當時這個價錢可了不得啊。」他說。
陶富海回憶起當年購買第二座宅子時,語氣中都帶著緊迫感。他說,當時村裏業餘文物保護員告訴他一套明代萬歷四十年的院子賣給了一個建材廠,廠裏已經派人去拆房了。聽完他立馬騎上自行車就去制止。
「我到那兒的時候,人家把房上的瓦都挑下來了,我就對廠裏說,買下了也不能拆!」陶富海說,隨後他兩天沒有睡覺到省裏反映情況,當他聽到山西省委宣傳部部長盧夢說,「咬咬牙買了!」時,終於放下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