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智淵;攝影/劉智淵;圖片提供/臺中市政府新聞局、漢寶德】
有這麼一位人物,並非臺中出生,也不以臺中人自居,但是在臺中前前後後工作約三十年,他辦雜誌推介建築新觀念、主持大學建築系、翻修課程改善臺灣建築教育,更由於他的個性「不耐平凡」、「要做就做最好的」,促使臺中誕生一座足以改變城市重心的世界級博物館。他是漢寶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辦人及首任館長,曾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是一個與臺中淵源甚深,對臺中大有貢獻的建築學者、博物館學家,以及持續關懷文化事務的藝文界人士。
|
漢寶德為臺灣的建築教育帶來不少新觀念。 |
|
臺中是個有意思的城市
「我和臺中的關係是從東海大學開始的。」年近八十,自謙已經退休幫閒的漢寶德,頭髮花白、容顏清矍儒雅,談起半個多世紀前初到臺中的情景,仍能侃侃而談。他記得,當時他從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留校任助教三年之後,和幾位成大建築系前後期同學被延攬到東海建築系,當時東海大學成立未久,全校才八百多位師生,建築系師資奇缺,有三年助教資歷的他,成為建築系唯一的講師,師生年齡相差無多,生活作息都在一起,他形容是一群蘿蔔頭。當時,東海校園是臺中一塊遼闊而獨立的土地,從校園往下望,民國五O年代的臺中市模模糊糊,似乎總是籠罩著煙霧,夜裡的燈火也稀稀落落,談不上熱鬧。
據漢寶德的說法,東海的生活「太無聊」,於是他興起辦雜誌的念頭,當時臺灣社會對現代建築仍很陌生,他辦的《建築》雙月刊確實推動了一些觀念。而辦雜誌就得離開校園到臺中市區接洽印刷廠,然而,最常去的也只是臺中火車站一帶。他描述,當時的臺中就火車站前一條街,短短的,走沒多久就到了盡頭,然後就是一片綠色的稻田。「市區裡有兩條溝圳,水很乾淨。是個很有意思的小型都市。」漢寶德這麼說。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是漢寶德所籌劃的世界級博物館,對臺中的發展影響深遠。 |
|
在東海做了三年講師,受當時教會學校國際化的影響,他決定出國求學,取得哈佛建築碩士學位,曾短暫在美工作,接著到普林斯頓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同時在那裡找到願意指導修習建築博士學位的指導教授,沒想到教授退休,學位未竟,恰好當時東海建築系系主任離職,在校長力邀下,他回國接掌東海建築系,一做就是十年。這期間,他改革建築系課程,要求學生動手做建築模型,強調建築的人文與環境元素,同時又開辦《境與象》雜誌,繼續推廣現代建築觀念。無論教學、辦雜誌、推動古蹟維護,漢寶德從各個層面為臺灣建築帶進新觀念,同時也培養出夏鑄九、登琨豔、林會承、黃永洪、李乾朗、姚仁恭等青壯派學者專家,稱得上是臺灣建築觀念的啟蒙者。「就算不是他的學生,只要對空間變化有企圖心的人,多少都會感受他的影響力。」有位建築學者這麼形容。
為了科博館才留下來
主持東海建築系十年,一向對他十分親切的前教育部部長羅雲平就任中興大學校長,特別致電邀他擔任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遺憾的是,興大理工學院沒有建築系,漢寶德沒能盡展所長,過得並不適意。「沒有課可教,那幾年過得很悶,為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我才留下來。」漢寶德說。
|
漢寶德早年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助教。 |
|
幸好他留了下來,臺灣的博物館事業才能跨入新境界,臺中才擁有一個值得驕傲的新風景,甚至城市重心也因此做了某種程度的轉移。
「我蓋博物館不是以臺中為考量,是要造一個服務全省、國家級的博物館。」漢寶德談起科博館的建造過程,眼睛亮了,手勢也多了起來,「主管單位本來只想花個三、五億,隨隨便便交代過去就好。我怎麼願意做那樣的東西,要做就要做世界一流的博物館,不客氣地講,科博館今天的規模,是我多次在經建會發言的結果。」
民國七O年代,政府推動國家十二項建設,在文化建設的項目裡,準備在北、中、南各設一座科學博物館,分別由海洋學院(現今的海洋大學)、中興大學理工學院、成功大學工學院協助籌辦。中部的自然科學博物館籌設工作,自然就落到當時擔任興大理工學院院長的漢寶德身上。當時,主事者認為自然科學博物館花費最少,最容易進行,於是首先推動,沒想到三、五億的規模在漢寶德手裡擴大為四、五十億。他表示,臺灣是一個新興的國家,自然物標本收藏不足,不能像國外的自然史博物館以豐富的館藏吸引參觀者,就應該以全新、有創意的設備和思維,達到自然教育的目標。這個觀念形成後,就不是蓋個房子收藏陳列標本那麼簡單。於是,他和負責經費審查的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有過幾次會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