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文/上下游新聞市集;作者/上下游記者林慧貞】

基改黃豆風險成謎 民眾卻無選擇權

基改飼料豆除了在過程中受到農藥等汙染,飼料黃豆的基改成份才是學者最擔心的事情。「基改」指的是將某生物的一段基因轉植到其他生物,最常見的就是將細菌的抗除草劑基因轉植到黃豆。

推動「台灣無基改農區運動」長達10年的台大農藝系郭華仁教授表示,基改作物目前風險還不明,不過有法國研究顯示,白老鼠吃了兩年基改作物後長出腫瘤,「基因重組後蛋白質可能出現變化,但沒人敢用人體做實驗,所以到現在仍無法證明基改對人類有沒有害處。」

美國本土對於基改食品並不放心,許多農民仍不敢大規模引進基改小麥,歐洲更有超過70%的民眾拒吃基改食品,台灣卻獨步全球,將基改作物當成主食。

即使國際間對基改作物批評聲浪不斷,但我們並沒有太多選擇,台灣區飼料工業同業工會顧問林俊臣表示,國內只有兩家大廠有財力進口黃豆,就算有心想要買非基改豆都不太容易,得付出高額成本向國外農場契作,一般業者根本負擔不起。

衛生署在2001年建立基改黃豆、玉米的查驗登記制度,基改黃豆佔總產品重量5%以上就必須標示「含基因改造」,但這樣的標準卻遠比許多國家還要低,韓國規定食品中含有3%基改成份就必須標示,澳洲和紐西蘭則是1%,歐盟更只容許0.9%的殘留量,而且台灣的法規只是行政命令,還不適用在一般菜市場、早餐店的豆類製品,有業者就表示,台灣豆製品的零售市場,99%都是基改豆。

郭華仁認為,除了要將散裝黃豆納入管制,最重要的是規範飼料豆和食用豆的進口標準,「明明就有等級差別,為什麼我們只能吃人家的飼料豆?」

食用黃豆應由國內生產 活化耕地也保障國人健康

黃豆也曾是台灣生產大宗,民國50年代,黃豆種植面積達到六萬公頃,但70年代為了平衡台美貿易逆差,開放美國雜糧進口,台灣黃豆從此一蹶不振,每年種植面積僅有百公頃上下,去年更只有55公頃,產量僅105公噸,不到進口量的萬分之一。

不過這樣的情況在最近有了轉變。近年國際糧價高漲,黃豆(到港)價格從2006年一斤不到10元,今年已經飆升到19元,飼料業者叫苦連天。但危機就是轉機,農糧署趁著國內外黃豆價格拉近,鼓勵農民種植黃豆,一公頃補助4.5萬,獲得多家廠商與農會支持,今年光是契作面積就突破360公頃,是去年六倍之多。

農糧署副署長黃美華說,很多廠商都知道國產黃豆新鮮而且品質好,配合農地活化,未來要逐步擴大黃豆面積,今年已將二期黃豆納入契作獎勵,目前契作面積突破300公頃,希望在104年達到1100公頃。希望消費者能支持MIT黃豆,也鼓勵廠商使用國內生產黃豆,不要再讓國人食用品質較差的進口飼料豆。

※延伸閱讀》
‧別人拿來餵動物的黃豆 我們吃下肚

本文出自正妹天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寧寧 的頭像
    寧寧

    美女寧寧的心情寫真

    寧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