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實驗栽種來自南美洲的原生野番茄(小果),和目前的番茄(大果)進行基因的比較,可擷取野生蕃茄抗病蟲害的特性,讓大蕃茄更能對抗惡劣環境。
張松彬/提供
成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張松彬參與國際團隊進行番茄基因組解序計畫,從12對染色體中找出約3萬5000個基因,可以讓科學家和育種家從資料庫裡研究出最優的基因組合,種出口味更佳、品質最好,產量最多、抗病蟲害最優的新品種番茄。這篇文章登上5月31日出刊的《自然》(Nature)頂尖期刊的封面文章。

番茄基因組解序團隊集結14個國家、300多位科學家,經過10年的努力,終於將重要的經濟作物番茄栽培種與野生種基因組解序完成,簡單說就是將基因定位在12對染色體上,宛如一場拼圖大作戰,唯有定位每個基因,才能作為日後改良品種的重要根據。

台灣沒有在這項計畫中缺席,由張松彬代表台灣撰寫「國際番茄基因組解序計畫白皮書」中台灣茄科計畫的章節,當時張松彬任教於台大農藝系,該篇論文以台大名義發表,他也是該計畫中唯一的台灣科學家。

研究團隊遠從南美洲找尋原生種的野番茄,張松彬表示,能在野外環境中生存的野番茄,有適應環境的基因,才能在嚴苛的野外中順利結果,只要將原生種的野番茄基因與現有番茄基因相比較,就能找出其中差別,來改良食用番茄品種。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寧寧 的頭像
    寧寧

    美女寧寧的心情寫真

    寧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